各位家長及小朋友:新年又要結束了,記得二月十二日是註冊日喔!請家長們記得要到校繳費及拿註冊三聯單,課後照護的幼兒也請家長們記得當日攜帶棉被來校,十二日我們就開始課後留園服務喔!最後與大家拜各晚年新年快樂。[@more@]
.過年—拜年的傳說
過年時,小朋友又有新衣穿,又有許多東西吃,還有紅包可以拿,真是快樂得不得了。但是,這些拜年的習俗是怎麼來的呢?
[@more@]
相傳在很久以前,深山裡住著一頭兇猛野獸,叫做「年」,牠就像獅子一樣威武,像大象一樣強壯,這頭「年」獸平常都待在山裡捕抓一些小動物來吃,但一到了冬天,天氣非常寒冷,小動物都躲起來冬眠了,這時「年」找不到食物可吃,餓得發狂,就會從山裡頭出來,跑到人們居住的村子裡搗蛋,不僅會吃人們養的雞、鴨、牛、羊,還會吃人哩!
有一次,這頭「年」又下山來找食物吃了,可是才剛到村子外面就看到了一個小朋友正在玩鞭炮,鞭炮劈哩啪啦的響著,把「年」嚇得趕快跑開,才沒跑多遠,又看到一個人穿著紅色的衣服走過來,這鮮豔的紅色,害得「年」嚇了一大跳,好不容易鎮定下來,來到一戶人家的屋簷下休息,卻又被門縫裡露出來的蠟燭光芒刺得頭昏眼花,只好趕快跑回山裡躲起來,再也不敢出來。
這時聰明的人們便發現原來兇猛的年獸最怕三樣東西:一怕聲響、二怕紅色,三怕火光,從此以後,每到了「年」要下山時,家家戶戶都會放鞭炮,在門上貼紅色的春聯,並燒著火堆,等到第二天天亮,確定「年」已經被嚇跑了,而大家也都平安無事的時候,便會互道「恭喜!」慢慢的就變成現在新年及拜年的習俗了。
凱旋國小附幼啟
.過年—貼春聯的由來
過年時,每戶人家都會在大門兩旁貼上寫有吉祥話的紅色「對聯」,來討討吉利,營造新年的氣氛,而這也是從古流傳下來的習俗喲!……
[@more@]
相傳在戰國時代,人們會在門的兩旁掛上用桃木刻成的木偶,叫做「桃梗」,據說這樣可以「驅邪惡,保平安」,後來因為刻木偶太麻煩了,便慢慢的變成了掛「桃符」,也就是「門神」,這是在桃木上刻著兩位能夠降妖伏魔的神明的名字,一位是「神荼」,另一位是「鬱壘」,這個習俗一直流傳到唐朝,直到五代的時候,後蜀皇帝孟昶寫了「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的對聯,便成了目前所公認最早的一幅春聯了。
而到了明朝的時候,才有「春聯」這個名稱出現,因為當時的明太祖朱元璋 將南京定為首都,便在除夕夜時下令要求家家戶戶都要貼上春聯,而且他還會在過年的時候微服出巡,欣賞大家的春聯喔!既然皇帝都這樣大力提倡了,從此之後,過年貼春聯的風氣便開始大大的流行起來,一直流傳到今天。
凱旋國小附幼啟
中班教學計畫表
親愛的家長:九十六年第二學期教學計畫表已經掛網,請家長自行上網下載[@more@]
選購會議附檔
選購會議決議事項已掛上網,請自行到檔案中心去下載。[@more@]
編輯教材會議
下學期的教材,我們邀請家長委員代表,陳敬中的爸爸、陳怡安的爸爸、黃梓凱的媽媽參加我們附幼評選教材的會議,已經在元月十六日下午兩點左右評選完畢,我們感謝上述的家長協助,讓孩子在下學期的學習會更順暢。會議中有家長提議要增加一本聯絡本,我們會在元月十七日調查後尊重家長的意願後公告在網路佈告欄是否增購,請家長隨時注意公告。謝謝![@more@]
期末注意事項
親愛的家長您好:我們將於九十八年元月十五日結束課程,元月十六日將孩子的工作袋帶回,元月十七日會將棉被帶回清洗,元月十八日是本學期最後ㄧ天(半天),開學日是二月十二日星期二(半天),最後祝家長們新年快樂、闔家平安。
[@more@]
97年度中低收入家庭幼童身分實施計劃作業流程
一、為便利中低收入家庭幼童優先進入公立幼稚園及請領補助款項(扶持5歲弱勢幼兒及早教育計畫、中低收入戶家庭幼童托教補助),97年度將辦理旨揭幼童身分認定,相關作業事宜。如家長欲了解詳情,可以向老師訊問相關補助內容。[@more@]
教育悲歌 路仁教授
摘至銘傳大學 路仁教授
這是一篇從http://www.book678.idv.tw/所撰述的一篇很棒的文章喔!
一、
在這座島嶼,只要跟「教育」兩個字扯上關係的人,多數浮沈在苦海裡,有時露出水面,但很快又被巨浪吞沒。
從大學校園到小學教室裡的老師,從都市豪宅到簡陋房子裡的學子與家長,人人都像頭牛在拉教育這部牛車,汗水流過臉龐,氣息喘呼呼的,車輪卻常在空轉,更令人戰慄的是,車子有時還會倒退著走。
國外機構渡海來測台灣學子的程度,走過幾年教改的風雨後,台灣學子竟在閱讀能力上,走在亞洲國家的最後。反教改人士將抑壓已久的怒氣,一起化成指向教育部大樓的手指,齊聲痛斥語文教育的失敗,而電視記者卻忽然找不到那些高官的行蹤。
幾天後,教育部的高官們卻忙著找攝影機鏡頭,笑容滿面地宣佈同個機構的測驗結果,台灣學子在數學上竟名列世界前矛,眼神流露出掌舵者的驕傲。
台灣的教改究竟是失敗或成功?隔日的藍綠報紙各吹各的調,然而人生其實是場馬拉松,在起跑點附近爭論跑第幾名根本沒有意義,歐美的教育讓小孩慢慢地跑,有更多的時間玩耍、親近自然、與家人相處,不像台灣的教育將馬拉松當成百米賽跑。
台灣的小孩在教改路上,從小學開始流著汗甚至流著淚地跑,少數幸運地跑進了台大、清大、交大等名校裡,成為研究所的新鮮人,我在參加學術研討會的茶點時間時,卻總是聽見名校教授的嘆息聲,比咖啡香還繚繞。
雖然他們抱怨學生程度年年滑落,最後也只能簽字讓他們戴上碩士帽,否則教授可能要累死,教授過勞死已不是新聞。一批批對生命充滿熱情的小孩,離開溫馨的幼稚園,走過教育部鋪設的教育之路,最後戴上碩士帽時,帽下的眼神卻只剩倦怠與無力感。
徬徨的學生跨大步走入職場,不管畢業自什麼大學,卻一概被認定畢業自草莓大學,草莓族能當上主管的寥寥可數,更可悲的是,很多草莓從此窩藏在家裡,成為宅男宅女,又依靠父母來填飽肚子。
有父母可以依賴的草莓族,仍可以開懷地綻放色彩,更多灰暗的失業草莓,遊蕩在社會的角落,隨時撞擊出新的社會問題。台灣的面容,漸漸易容成為充滿欺詐甚至慘忍的模樣,慘絕人寰的事件,稀鬆平常後,警察累了,人民也麻木了,或許這就是台灣的宿命。
很多人掛心於台灣社會的腐化,憂心人性的墮落,單單在校園裡,老師也看見這些墮落劇一幕幕地上演,學生的品性越來越惡劣,越像兒皇帝那樣難以伺候。我走遍二十多個大、中、小學與老師們演講教育問題,在休息室裡,抱怨聲總是此起彼落,交織更多無奈的嘆息。
縱然學生不是我們的小孩,但朝夕相處後,感情也蔓延過彼此的心底,何況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我們也不願學生漸漸功利化,不願他們心亂如麻,老師們即使累得像頭牛,若能拉動牛車前行,那麼流過的汗水都會是記憶裡的甘甜滋味。
可悲的是,我們像頭牛奮力前行,高官們卻坐在牛車上揮鞭控制牛車的方向,硬要牛車走往迷霧中,而老師是第一線的工作者,眼見路走偏了,豈能不傷悲?
我們也終於體會到,早期台灣社會三代同堂家庭的複雜,爺爺美其名是關心孫子,其實是拿著權杖在督導父母如何教育,權杖沒有解開教育的繩結,卻讓結更加錯綜複雜。
教育部爺爺的花樣真是不勝枚舉,每個花樣也都會冠上關心孫子的名字,諸如友善校園、教學卓越、追求卓越、優質教育等等,不管名字多美侖美奐,都是在包裹一些企業經營的理念,強調積效、數字、看得見的證據等。
這些高官們,真的非常討厭傳統那種以家為本的校園文化,夢想將所有校園改造為一個個的公司,在教育部權與錢的推波助瀾下,各個學校漸漸企業化,老師越來越像個業務員或售貨員在追逐教育部訂下的各種指標,而不是在從事教育工作。
老師的無奈只能藏在心底,隨著時間的過去,無奈也漸漸在內心腐蝕出一條條的傷痕。
在這座島嶼,唯一還樂在教育的,恐怕只剩下幼教老師了,幼教界圍出一塊教育部無法越矩的園地,將家的文化保留下來,雖然幼教老師帶小朋友很累,但這「累」與其他各級老師的「苦」,卻有截然不同的滋味。
累了之後仍有甜蜜的感覺在發酵,苦了之後卻只剩下沮喪的情緒在瀰漫,幼教園地像家一樣的氣氛,自然也是教育部那些高官,欲拔之而後快的眼中釘,終於,今年他們動手開始拔釘了。
高官們在大學、中學、小學推動教改,拔過無數頑強抵抗的釘子,這次的釘子卻強韌無比,甚至還會彼此支持、相互串連,一些沒有社會運動背景的幼教老師,發動了一場規模空前盛大的遊行,團結全國的釘子來對抗榔頭,雙方在教育部大樓前劍拔弩張。
二、
96年的12月2號,一萬三千多名幼教老師從台灣各地,集結到中正紀念堂的廣場,列隊遊行前往教育部抗議,懸吊著憤怒、擔心與無奈心情的老師們,將情緒燃燒成為口號與抗議聲。
因為朋友的邀請,我夾雜在遊行隊伍中,如追隨魚群泅游過繁華的街道,朋友提起她淡出台北的繁華,想靜靜地在鄉村的美麗山水中,與可愛的學生們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沒想到政治追到了她幼稚園門外,聲聲敲著門,她也只好在天亮時分坐上車,回來這個繁華的都市。
抗議的火花,在吵雜的人聲中此起彼落,火花卻多落在教育部的「兒童教育照顧法」上。
教育部的高官們,果然是飽讀詩書,很會用美侖美奐的名字來包裝一個法案或者說是一箱火藥。他們可能也是裁縫高手,裁製了不少頂高帽,只要有人反對「 兒童教育照顧法」,貼上「不照顧兒童」標籤的高帽就會送給你戴在頭上。
即使換了標籤,這些高帽仍如此地熟悉,從前反對過「教育改革計畫」的人,都曾戴過教育部致贈的「反對改革」高帽,反對「追求卓越計畫」的人,也戴過「落伍」的高帽。
兒童教育照顧法中最挑動幼教老師情緒的,是要老師與與幼兒依照政府制定的契約條文互動,兩方若有人違反,一方可以到法院按鈴申告另一方。台灣教改的最大問題,就是飽讀教育理論的專家,在冷氣房裡制定天方夜譚般的法案,卻強要第一線的老師去執行。
契約條文密密麻麻,連我教過這麼多年書的老師,也很納悶師生間竟要透過冰冷的條文互動。條文裡至少有十幾條提供家長可以控告老師的空間,更可怕的是,條文用字含混不清,宛若一顆顆炸彈,藏在老師與幼兒間,誰也不確定何時會爆炸。
比如說,條文中提到老師疏於照顧,家長可以控告求償,但疏於照顧究竟是什麼呢?每個小孩都是父母心中的寶貝,父母心中認為的疏於照顧,與要照顧全班那麼多幼兒的老師心中認為的疏於照顧會相同嗎?
此法律所立的基石,刻著人性不可信任的大字,小字則提醒要在老師的背後,擺條鞭子壓陣,否則老師可能會忘了關心小孩。諷刺的是,高官們近幾年在校園力推不准體罰,卻是相信學生在沒有鞭子的壓力下,會願意自發學習,但他們卻在老師的背後,準備了一條看不見,但打了會更疼的大鞭子。
制定法律的專家說,家長可以據法到法院按鈴控告老師失職,老師當然也可以在法院裡據理力爭,然而很多幼稚園靠學費勉強維持生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與領著優渥薪水又熱愛法律的高官們,根本活在不同的世界裡。
法律施行後,身體脆弱或是調皮的小孩,恐怕成為幼稚園間的人球,因為哪個幼稚園會想留下一顆不定時的炸彈呢?而且該法還規定幼稚園可以將過於頑劣的幼兒退學,但什麼是過於頑劣,調皮算過於頑劣嗎?中小學裡家長老師互告的場景,很快會在幼稚園上演。
沿著過去在各級學校推動教改的足跡,教育部的兒照法,其實就是想將師生倫理轉型成為買賣的關係,讓學校企業化。在企業化的學校裡,老師是售貨員,教學是商品,家長是顧客,家長當然可以對有瑕疵的商品提告,老師上法院後是賠錢或是坐牢,就看法院的裁定了。
台灣的政治被法律人牽著鼻子走,現在的總統、副總統、行政院長,下屆民進黨的正副總統候選人、國民黨的總統候選人,都是台大法律系的系友,這些法律人似乎認為法律是萬能的,能規範任何關係。
但法律無法規範愛,所有真正愛過的人都知道,想像政府制定一個「家庭照顧法」,要求爸媽沒回家吃晚飯,甚至未在睡前說出關心的話,爸媽就會被判刑坐牢,這樣當然可以掐住爸媽的口去關心小孩,可是這樣的關心言語裡還流著真愛的血液嗎?
當然,政府若提出這樣的家庭照顧法,再找一些巧言善辯的人去跟小孩子講,說這個法案能讓爸媽更愛他,那麼很多小孩會舉手贊成,甚至願意被推到第一線當個活廣告。
所以,政府真的找了家長團體來為兒照法護航,但等到有一天,兒照法被護進了立法的港口,航進幼稚園內時,這些家長也會赫然發現,法律之船卸下的是冰塊,而不是幼兒最渴望的熱情,因為教育的基石是愛,而愛不能被法律化、功利化,只有威權國家才會想到用法律來框住愛。
幾天前報紙登載一則新聞,有個國中老師因為配合教育單位防制毒品進入校園計畫,而去搜同學書包,最後卻被家長提告求償一百萬元。想像當初他若不執行,卻恰好有學生賣毒品給別的同學,最後他會不會也被其他學生的家長告呢?
學校的老師常常走在如此進退兩難的吊橋上,順了姑意就逆了嫂意,而不管前頭的姑姑後身後的嫂嫂背後,都有教育團體或者比律師還精明的家長在壓陣。
幸好法官明察秋毫判老師無罪,但走過這段折磨人的吊橋,心驚膽跳後,教育的熱情漸漸地蒸發,只餘一個冰冷的靈魂繼續往前走。教育工作者漸漸轉型為明哲保身的商人,在商人充斥的教育環境裡,學生也漸漸地商品化。
學生是個人,卻被商品化,心理問題油然而升,最後也只好由父母去收拾善後,收拾不了只好由社會去承擔惡果。
學生是個人,人需要的是愛,需要的是老師發自內心的關懷。傳統社會裡,家長與學生尊重老師,老師默默地關心學生,才是正常的師生倫理關係,如今的校園,學生學會鬥爭,老師也一個個道德淪喪,一起在為校園文化的瓦解敲喪鐘。
喪鐘的聲音穿過中山南路的紅牆,傳到了教育部高官的耳畔,而是高官們又扮演救世主,想推動新的方案來挽救校園的風氣。
古時周處除三害,最後才知道自己是最大的禍害,因而洗心革面。活在現代的台灣,我們看見教育部拿納稅義務人的錢,來推動五花八門的計畫,卻從不思考自己的方案如何造成校園的混亂,相較之下,周處可愛太多了。
[@more@]
小孩常挨罵, 腦容量縮水
小孩常挨罵, 腦容量縮水
喜歡用打罵教育的的父母,要特別注意這則新聞!
日本一項最新的研究發現,小朋友如果在成長過程中,經常挨罵,特別是被罵笨的話,長大後,真的可能會比較笨,因為根據追蹤調查,經常挨罵的人,長大後的腦容量,會比同年齡的人,要小1/10。不少父母為了管教小孩,打手心打屁股,甚至是說出傷人的話。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小朋友要是常被責罵不聰明,長大以後真的會變得不聰明。
透過動畫可以看出,紅色部份的腦部側頭葉,要是在成長過程中常受刺激,經常被罵笨,腦容量會比同齡人士小百分之9.2到9.9,男性的比例更可怕,有人甚至縮水1/6。
熊本大學教授友田明美:「(孩子)常受到精神壓力,腦部發育很可能因此停止。」
這項調查是由熊本大學教授,與美國哈佛大學合作,對象是22名18到25歲,曾遭受語言暴力的男女生,結果發現責罵的殺傷力,遠比想像中驚人。
友田明美:「周遭的成年人應該主動幫忙,才能對(受虐兒)提供幫助。」
專家因此呼籲家長,用溝通代替打罵,才能避免扼殺孩子的成長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