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0 閱讀理解工作坊(七)
到了本學年的最後一次工作坊國珍老師帶領大家回到閱讀理解的原點為何要做閱讀與理解?是為了有更多策略應付各類文本嗎?還是只是單純的要回答及解決問題而已在這個前提之下國珍老師不厭其煩的舉了好幾個例子跟大家做講解而這次的文本是用地理的世界概述作為例子國珍老師試做了好幾題的題目順便跟大家討論題目是否有所缺漏然後就是燒腦時間了換成大家開始自己出題最後就在大家繳交了作業後為本學年度畫下完美的句點希望下一學年度大家能再一起共同參與工作坊~
到了本學年的最後一次工作坊國珍老師帶領大家回到閱讀理解的原點為何要做閱讀與理解?是為了有更多策略應付各類文本嗎?還是只是單純的要回答及解決問題而已在這個前提之下國珍老師不厭其煩的舉了好幾個例子跟大家做講解而這次的文本是用地理的世界概述作為例子國珍老師試做了好幾題的題目順便跟大家討論題目是否有所缺漏然後就是燒腦時間了換成大家開始自己出題最後就在大家繳交了作業後為本學年度畫下完美的句點希望下一學年度大家能再一起共同參與工作坊~
很快的,隨著會考結束第六次的工作坊也就聚焦在會考上此次國珍老師先由這幾年廣泛推廣的科學閱讀開始切入,談到各科的閱讀其實是一樣的道理因此國珍老師以今年的國文科會考試題作為範例逐題討論命題老師的命題要旨與適合學生切入的角度並且加上了解析 在經過國珍老師引導後,雖然在場的都是社會科老師,但是對於題目的脈絡及該如何思索題目有了更多的想法,也許之後對於一些坊間的試題或是段考的試題是否具有參考價值,就更值得深思了。
隨著會考的腳步逼近,雖然是閱讀理解工作坊的例行共備,但是大家的話題依然圍繞著如何讓試題能與會考的題型類似,以及如何引導學生去閱讀並理解會考試題中的線索當然按照往例,依然由國珍老師試做文本的分析並引導大家產出題目接著便是歷史、地理、公民三科的分組討論,又是到了一個絞盡腦汁的地步產出的試題也可以看見共備的老師在這個單元的教學用上的一些小訣竅歷史、地理與公民所試做的試題都有放在輔導團的FB上再請有需要的老師多加利用~
在三月份很榮幸的請到了台大歷史系的宋家復教授蒞臨宜蘭談有關歷史文本及閱讀的素養, 在過程中,宋家復教授以哥倫布節及相關的歷史知識談到一個重要的問題,在歷史文獻與資料當中,要如何尋找第一手資料,以及如何在閱讀當中,能建立相關的知識背景,避免用現代的角度去思考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如此便能更加理解人在一個歷史事件當中的角色。 過程中,宋家復教授的演講非常幽默風趣,可惜研習時間只有一個下午,不然應該能獲得更多歷史知識及追尋歷史事件的方法。 宋家復教授個人簡歷(來源:台大歷史系師資簡介)最高學歷: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研究領域:宋代史學;當代史學理論;中國思想史現職: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進入新的一年,連假過後就立刻開始了本學年度第四次的工作坊。基本上操作的模式大概都已經固定了,所以大家也都相當熟稔整個的流程,只是在討論題目當中,還是發現社會科的歷史、地理、公民在題目的設計上有些微的差異。因此需要歷史老師稍作解釋在歷史科的題目設計上時間是必須被正視的差異。而公民科是最能融合時事的一門學科,可是相對的在設計上反而要多注意多元觀念的並陳。在本學年度的幾次設計題目當中,其實也並非每次都能設計並產出題目,有時候當大家對一個議題討論得非常熱烈的同時,有限的共備時間就這樣流逝了,但也在討論當中藉由許多老師教學現場的經驗,更能激盪出許多想法,反而是另外一種收穫呢!
時序入冬,感謝國珍老師在暖冬中又再次撥冗到宜蘭為大家釐清出題的概念,此次國珍老師著重的在於如何於文本中擷取訊息,但因文本本身就是課本內容,使得訊息本身就十分簡要,因此簡要的訊息如何轉化成有系統的題目,就成了大家的挑戰 順道一提的是,除了現場參與的老師設計題目外,國珍老師也開始試著以課本為文本的模式,協助設計題目並請品學堂的編輯群協助完善題目。總之在大家一陣腦力激盪後設計出的題目也於會後放置於FB供縣內社會科教師應用,也請大家在使用題目時別忘了留言告知一下~
緊接著10月份的閱讀理解工作坊第一次聚會後,很快的第二次的聚會又來臨了,與上學年不同的模式在於這學年的每一次工作坊都是以備課為目的,更加著重於實作的部分,所以工作坊開始的時候仍然由國珍老師說明命題的趨勢及要注意的方向然後接下來就是交由歷史、公民與地理三個組別分別討論,使用的文本是以各科的現行課本為主,然後試做題目最後是發表與國珍老師的評論,基本上國珍老師著重的都是以如何設計框架,然後放入老師要測驗學生的概念,但設計一個主題框架確實蠻需要夥伴們共同激盪腦力的。希望下次聚會能有更多夥伴一起來共襄盛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