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生根‧彩繪南方澳漁民故事
我的阿公的故事..
阿媽已經在天上做神了……
阿公後來也去找阿媽了……
他們倆老在天上團聚了……
在阿公家聽他的捕魚故事
好像在聽一本口述的漁業百科全書
厚實的手 健壯的體魄 重聴的耳
都是五十年討海生活鍛錬的結果
好像在聽一本口述的漁業百科全書
厚實的手 健壯的體魄 重聴的耳
都是五十年討海生活鍛錬的結果
阿公在1933年出生於宜蘭北方澳,13歲開始捕魚,因為太平洋戰爭爆發,
所以14歲時只讀到小學三年級,42歲因為北方澳被規劃為海軍基地,
才搬家到南方澳定居。61歲捕魚退休,總共捕了將近50年的魚。
夫婦倆育有六男二女,內孫17個,外孫4個,曾孫7個,四代同樂兒孫滿堂。
生根阿公與阿蘇阿媽
我們家合照
2003年,南方澳文史工作者廖大慶,因為辦魚丸節,看到阿公和幾個老朋友
用石頭黏的魚畫,覺得他們很有天份,於是買油畫布、顏料,找老師來教他們畫畫。
原本三個人一起學,最後卻只剩下阿公一直畫下去。
那年阿公71歲,他每天四、五點就起床,阿媽去運動,他就開始畫畫,每天可以畫出四、
五張,就像把50年來存在他腦子裡的捕魚照片,每天不斷印出來一樣,產量非常驚人。
就這樣他連續畫了7年,但自從阿媽生病後,阿公為了照顧阿媽就不畫了
。
阿媽過世後,我去買了很多紙和畫具,鼓勵他重拾畫筆繼續創作。
阿公家中的牆壁、
客廳、走道甚至臥室,全都以他的作品取代壁紙,象徵豐收,作品也曾在宜蘭
、台北及台東展出,頗受好評。
告別近50年的專業捕魚領域後,阿公在繪畫世界裡找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個春天,
在他每一幅深具童趣、栩栩如生的畫作中,各種魚類躍然紙上,線條粗獷中帶有細膩,
成為南方澳漁村最具代表性的鄉土畫作。
話說當年誰出海捕魚會帶照相機呢?幸虧有阿公以繪畫呈現早期的漁業歷史,
並重現早已流失的台灣漁民辛苦的討海生活畫面,而這對台灣社會而言,
也是一項寶貴的文化資產。
看著一張張的圖畫,我想像著50年來阿公所捕捉過的魚,例如鬼頭刀、豆腐鯊、
翻車魚、旗魚、黃鰭鮪魚、魟魚或是鯖魚、白帶魚,以及蝦兵蟹將們,
都從他那被海草與魚網纏繞的記憶深處,一一地游回來了;
從他的手中,再度生猛地復活起來了。
為了感謝這些魚、蝦、蟹,養活他八個子女,老船長借著圖畫,傳達他這一生,
對慈悲的大海,也對這些魚、蝦、蟹,無盡的感恩。
阿公其他的作品與照片如下..請觀賞..但請勿作為商業使用…請尊重著作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