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光復的運動會(2003年的故事)

那天和學校幾位老師一起吃飯,聊到這幾年每次光復辦運動會,都是下雨天。今天早上天氣還不錯,不過傍晚時卻下起大雨,希望明天會是好天氣,應該回到小時候,天真的在地上畫太陽祈求上天給個好天氣。
在光復讀書時每年都有運動會,印象最深的是在正門口前都會搭一座「光復門」(或者是凱旋門),運動會結束前閉幕式時所有的小朋友都是穿過這個門進場的,為何要這樣做,老師們都沒說,一直到長大後,看櫻桃小丸子卡通,才知道原來這好像是日治時期學校所留下來的「傳統」。
還有一項很奇怪的傳統,那就是六年級的趣味競賽,每一年都是「還我河山」,怎麼玩呢?和騎馬打仗有點像,幾個人一組,大部分的人當馬,有一個人會爬上一支竹竿,將手上的國旗及一條萬國旗插上去,比比看哪一班的速度最快,插完所有的國旗,還要在地上釘釘子固定竹竿才算完成,至於為什麼要比這個,我也不知道。
以前光復的運動會也一定會有賽跑這個項目,每一組的前三名會得到一張小紙牌,一、二、三名在運動會後可以得到老師發的獎品,大部分是作業簿和筆,在獎品上還會蓋上一個「獎」字。在那個物質缺乏的年代裡,擁有這些獎品是很快樂的事,要問我有沒有得到,印象中好像六年級畢業前拼命跑才拿到一個第三名,雖然只有一、兩支筆,不過也能樂上好幾天。
光復的運動會在閉幕前會有個高潮就是各班和校友的大隊接力比賽,六年級的學生已經跑很快了,但校友們跑得更快!他們的獎品大多是肥皂和毛巾,不過這好像是通通有獎。
回到光復服務的第一年就要辦運動會,而且那次是在宜蘭運動公園體育場辦,結合反毒宣傳,把場面搞得很大。那時候流行繞場變裝秀,各班都在大顯神通。我帶的是六忠,全校第一個進場,我們班打扮成各國的服裝秀,男生穿上彩帶裙扮成熱帶島嶼上的人,女生則把家中的薄棉被變成日本和服。那天天氣很熱,小朋友們耐不住酷熱,還沒等大家繞場完就在操場上寬衣解帶了。當年學校男老師很少,男老師很好用、都要滿場跑,等閉幕式結束之後,我和當時的總務主任林煌儀只能躺在外面的大草坪上不想再動了。
當兵回來再教書之後的幾年間,不知道為什麼很少辦運動會,直到有一次透過校務會議提議辦運動會得到大家的支持,才再重新辦運動會。
那一次慶祝百年校慶的運動會,只有一次預演,預演時天氣晴朗。不過正式來時狀況不斷,先是運動員宣誓代表在家裡打籃球割傷了手,只好臨時換人。另外當天一直下小雨,讓演出效果打了折扣。那一次實在讓我感觸良多,因為沒想到會下雨,所以都沒有準備雨衣,好不容易家長們買了雨衣過來,老師們都是讓小朋友先穿,開幕典禮結束後老師們全身都是濕淋淋的。雖然沒有雨衣可以穿,但老師們還是繼續完成各項的活動。我想這就是光復老師願意犧牲奉獻付出的精神,那一幕常常還會浮現在我的腦海中!

朱堯麟

在這個blog蒐集Shake老師的教學歷程, 其中的教學資源提供非營利使用, 也歡迎與Shake老師一起分享教學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