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我在做碩士論文研究時,整理到這樣一筆文獻資料:1986年,當時一群地方的文史工作者聽聞政府將在烏石港開闢漁港,此舉將破壞漢人在宜蘭開拓的立足點和重要貨品集散地的珍貴歷史空間──烏石港,因此,擬採取行動向主事者進言。曾經參與此一行動的文史工作者回憶說:「在某次聚會裡,向當時的陳定南縣長懇請勿做歷史罪人,並進而提筆撰文發表於蘭陽青年,讓社會大眾瞭解烏石港的歷史價值,文末甚至提出古蹟活用的構想,就是在烏石港的舊河道內,引入傳統帆船,改建成『開蘭史蹟博物館』。其後,至游錫堃縣長上任後,再提建議,幸獲採納,這或許正是今日規劃烏石港史蹟公園『蘭陽博物館』之濫觴吧!」。這位文史工作者就是仰山前秘書長周家安老師,而幾位仰山企委當年也曾共同參與這項行動。當這座歷經24年風雨飄搖的蘭博館即將誕生時,企委們有志一同希望能有機會安排大家前往參觀。在黃怡芬代理館長的協助安排之下,讓仰山伙伴們能先睹為快,也共同分享這「遲來」的喜悅。
對我來說,2002年夏天,我以調用方式到蘭陽博物館籌備處工作。那個階段的蘭博館正在進行建築設計,我還記得有一次開簡報會時,負責規劃的姚仁喜建築師帶著蘭博館的模型來到文化局,他仔細地說明為什麼採用單面山作為蘭博館的造型,以及每個區域所預想的定位規畫,那時對於這座博物館有許多的想像。如今,走進蘭博,當年的場景一一浮現,全身的細胞似乎都回到那年在蘭博的日子。
搭乘手扶梯來到最高的「山」層展示主題區,彷彿聽到流水的聲音,好像是登高山望遠方。將蘭陽大地高山區域的自然場景彙整在狹小的空間中,就像是百科全書一般,如能多些可以呼吸的空氣,讓人領略到「山」的寬闊與大器,宜蘭的山應該是會令人感動的。
順著階梯而下,「平原」層展示區域藉由造景及實物交替,傳達先民開發的歷程,不同族群所發生的歷史事件在此一時空交會,看著當年清點整理出來的文物得以重現在蘭博新館裡,心情是激動的。在博物館展示手法上,相信實物展示應該是最好的方式,一座古碑、一個古香爐、一份古地契,都會述說著許多感動人的故事。走到角落的玻璃窗邊,看著遠方的龜山島,我相信它會一直守護著宜蘭的。
當年在規畫「海」這層的展示設計時,雖然我們曾搭乘漁船觀察宜蘭的海洋生態,但坦白說,受限於我們對於海的無知,該如何介紹廣闊的太平洋,最後的焦點還是放在漁業文化上──漁船、漁具、捕魚技術……等等。海這層展示面積最大,當然也會有許多的開發空間。
走出常設展區時,遇到一位蘭博館的工作同仁,問起我現在的展示設計與當年的規畫是否有所出入,我坦率地回答說:和過去的展示確實差不多。事實上,這正是我心中的擔心,受到建築工程施工進度延宕影響,七、八年前的展示設計手法,現在看起來似乎需要更新了,我想這也將是開館後的蘭博館所需面對的一項課題。
今年八月,這座矗立在烏石港邊的「單面山」,即將正是與大家見面,等待24年的博物館終於要開館了,宜蘭的財政資源有限,要經營好一座縣級的博物館是很辛苦的,但我相信宜蘭人喜歡挑戰不可能的任務,蘭博也會是其中之一。期望蘭博能帶領著各方力量讓宜蘭在地的博物館事業繼續發展,也希望蘭博成為宜蘭自然史研究的領航者。
蘭博加油!
本文發表於仰山空間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