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困難,所以更需要你」這句話是歐用生老師在上課一開始就提到的,老師希望當我們決定投入行政工作之後,要擔負起更大的責任,接受更嚴峻的挑戰。其實,距離前一次上歐老師課,已經是十三年前的事了。十三年前,大學畢業前夕,跟幾位老師聚餐,教行政的老師們,念茲在茲的是鼓勵我能投身於行政或學術研究工作,恩師林文律老師還親筆寫了一封信,幫我規劃了未來的生涯,從組長、主任乃至於當校長。只是,師生再相聚時,聽我報告這些日子以來所做的事,當我提及從未擔任過行政職時,老師丟出了一連串的問號。
大學畢業以後,其實有好幾次的機會可以嘗試做行政工作,然而太多的因緣際會,直到今年才開始接下行政工作。前輩告訴我,這一天來的太晚了,不過我的想法是也因為來的晚,所以讓我有機會接觸到一些人、做一些事情、到一些地方,也完成了許多故事,變成不大像國小老師的老師。這段歲月的歷練,讓我的人生更加不一樣。當未來面對各項工作時,自己的思維會更顧及到每個面向,做事情的方法也會有所不同。
「擔任行政工作要服務教學、支援教學,不要以當官的心態來做事」,這是大學時上教育行政學時,羅虞村老師第一堂課說的話,十幾年來謹記在心。來上主任班的課,我也一直以這句話來檢視自己的思考模式,是否遵守了這樣的規準。雖然上了幾週的課之後發現,幾位講師們上課的內容,和原先的預期有些落差,或許是受限於時間太過短暫,讓講師們無法暢所欲言,也或許是大家的先備知識有些落差,很多課應該可以讓講師發揮的更精采。不過,能抓住講師們的金玉良言、寶貴經驗或是專業知能,儘管只是片段也是值得的。
如果要問在這段日子裡,哪一堂課的印象最深刻?應該是行政院工程會梁靜媛秘書的「政府採購法令與實務」,原本以為這會是很沉悶的課,然而講師幽默的話語、實際案例的分析,以及寶貴經驗的傳承,讓人對於硬梆梆的採購法,反倒是有了較深入的了解。哪一堂課啟發了自己的動力?應該是陳木城校長的「知識管理與學校經營」,社區與學校結合,以社區營造的理念來辦學校,無論在社造界或教育界,這好像只是理想,但是三峽建安國小卻做到了,別人能?為什麼我們不能?哪一堂課開拓了自己的視野?應該是陳浙雲課程督學的「九年一貫課程理念、問題與實踐」,在過去只能從表面上看到臺北縣所做的成果,深層的實施方式與歷程,卻無機會一窺究竟,討論了對於九年一貫課程的反思,也應該思考一下,宜蘭縣還有哪些事情該做?該怎麼做?
幾堂較具實務性的課程,也讓我成長很多。無論是主題式或三分鐘即席演講的演練,讓我體會到如何在很短的時間內,將所要表達的內容組織整理出來,再運用講演技巧表達出來。而聽其他學員的演講,也可以從中理解每個人的思維模式,乃至於個人的教育理念,同時在過程中得到寶貴的經驗。幾堂分組討論的課,讓學員間更加相互了解,這樣密集的課程規劃,其實要認識彼此並不容易,藉由這些活動才有接觸的機會。
當然,「如何做一個稱職的主任」這項議題的探討,也讓我檢視自己是否準備好了嗎?該怎麼扮演這個角色?未來該如何努力?而如果從此項議題來討論主任儲訓班的課程規劃,倒是覺得在課程中應該多一些實務議題的對話,分享各校的實務經驗,從中腦力激盪想出更好的校務行政運作模式。而對話式的教學方式,也會比單方面的講述來得有成效。
在整個儲訓過程中,對我來說會感到壓力的事,大概就是許多的作業。從每堂課的筆記、讀書報告、心情隨筆,到這篇研習心得,研究所學業結束後,就很少有機會要在這麼短時間內完成這麼多的「作業」。不過這也逼著自己要專心聽講,訓練更快的打字速度。同時也可以省思自己的生活心情,整理出對於過去、現在、未來教育生活的想法。而讀書報告的寫作,除了強迫找時間看書,要寫下一些觸動,也是好久好久都沒有的經驗了。
從五月中旬起,開始參加主任儲訓班的課程,那時候是期末最忙碌的時刻,一方面要整理學生的各種資料,另方面也要準備畢業活動,有空時還要進行今年的校長遴選訪查工作。到了六月下旬校長告知,下學年要接任輔導主任的工作,又開始忙於編寫各項課程計畫,商討下學年的輔導工作構想,進行業務的交接,匆忙的生活步調,似乎是一直都沒有停下來。
坦白說,在主任儲訓過程中表現的自我評鑑,無法專心、靜心、定心接受儲訓,是自己該檢討與改進的地方。本來,希望自己從零開始,放下所有被標記的社會身分,以一個學員、一個將要擔任主任的老師,而不是教師會的重要幹部,或者是什麼樣的職務。讓自己的思緒放空,多去聆聽別人的意見,讓自己的立場解放,多去接受別人的看法,方能做好擔任主任的工作。只是好像事與願違,過去我所帶給人的刻板印象,並不容易改變吧!
三個月來的主任儲訓生活中,佛光大學工作人員的熱情協助,以及親切的服務態度是讓人感動的,兩位輔導校長在百忙中還抽空一起學習成長,也是很辛苦的。當然,學員們彼此的「互助合作」,以科技節省了很多寶貴的時間,相互支援,讓我雖然缺了幾堂課,不過還是大致上能了解講課的內容。
很遺憾的是,沒有把握在這段時間裡認識更多夥伴,班上近四十位的學員,真的有機會好好聊聊天交換想法的沒有幾位,這或許是我自己長久以來,一直都需要學習的「如何發展人際關係」。很希望在結訓之後,能有個管道讓學員彼此間還能持續進行各種的專業對話,有個知識平台,交流各項訊息。或許每位學員不一定都會走上行政這條路,但是能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事情,聽到更多元的聲音,無論往後是擔任哪一項工作,站在哪一個位置,相信近三個月一起成長與學習的日子,是很難得的也是值得珍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