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沒想到一年的時間很快地就過去了,走在局裡一樓的長廊,想起去年六月時來此認識環境、了解業務,那樣的心情還是熟悉的、深刻的。如今在道別的時刻,我只有無盡的感謝,感謝這一年裡所有曾經發生過的事情,所有遇到的人,還有屬於這個空間裡的一切……
如果要問在這一年裡我到底做了哪些事情,其實我所做的事情都是微不足道的,但至少在我的人生中應該都會留下一些回憶的:
一、完成宜蘭縣九十一年及九十二年推動博物館教育活動學校與地方文化館夥伴合作計畫:此項計畫為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地方文化館計畫」九十一年度第二次提案計畫中的其中一項,核定補助總經費為八十五萬元。九十一年共計有十二所學校提出十九項計畫,核定補助十一所學校所提十三項計畫,總補助金額為341,368元。因「地方文化館計畫」九十一年度第二次提案計畫文建會核定時間較晚,年度內無法全部執行完畢,未完成經費部分則辦理保留,於九十二年持續進行。九十二年度計畫共計有四十所學校提出八十四項計畫,審定補助二十六所學校所提三十七項計畫,總補助金額為512,432元。詳細的計畫執行成果請參閱拙作「宜蘭縣中小學實施博物館教育現況」(將刊行於蘭陽博物第十期)。
在調用的公文裡,我是來文化局裡推動博物館教育工作的,希望藉由我的專業能力讓更多學校師生有機會參與博物館教育,也協助博物館及學校發展更多元的教育活動。對我個人而言,有機會走入更多的學校和博物館,其實是很難得的經驗,觀察教育現場,體驗不同型態的教學方式,對自己也是種成長。只是我深深地感覺到,教育工作應該需要持續地加以推動,一棒接一棒才能發揮其功用。
二、參與2002年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 雖然依縣府教育局的公文我應該是在九十一年八月一日到文化局報到,不過六月下旬畢業典禮結束之後,就開始參與童玩節有聲建築童玩館籌備及展覽,還有學校師生進行文化交流學習等相關事宜。在這個工作中,我開始認識文化局工作團隊成員,體會這個組織文化的特殊性,了解一項大型活動是如何順利運作的。
坦白說,過去幾屆的童玩節一方面因為要進修或工作繁忙,其實進園區的次數並不多,而且每次進到童玩節的會場只覺得人很多。不過想起那段在園區服務的日子,每一天從宜蘭到親水公園的路上,心情都是愉快且充滿期待的。當自己也是工作人員時,怎麼讓園區的服務品質做到最好就成為努力的目標,看到地上有紙屑就會想撿起來,遇到走失的孩子也會幫忙協尋。閉幕那天,當園區熄燈之後,心中沒有疲累反而有很沉重的失落感,很想珍藏這份難得的回憶。
三、辦理宜蘭數位博物館第一期計畫: 此項計畫是國家文化資料庫的其中一項,主要工作是將宜蘭縣史館6500張老照片進行整理、數位化及詮釋,九十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為完工期限。在整個工作團隊的支持協助之下,完成了六大類共計6671張老照片的數位化及基礎詮釋工作。另外,召開數次文化局數位專案小組會議,以整合專家學者及各業務單位對於後續計畫之相關意見。全案於九十二年二月六日交由文化局知識中心統籌辦理。
很意外地,這項計畫成為我這一年裡的主要工作,讓我從完全不懂政府採購法到弄清楚什麼是限制性招標,也學習到如何進行照片的數位化和詮釋。如果問我在過程中學到最多的是什麼,我想應該是繁瑣的行政程序以及如何辦理採購事宜,套句同事調侃我的話,學了這些之後可以回學校當總務了。
四、辦理九十一年金鼎獎系列活動之一「宜蘭文化之旅」: 九十一年金鼎獎首次移師到宜蘭辦理,為了讓得獎者不僅只是參與頒獎典禮,還能更深入地體會宜蘭的文化內涵,因此策劃辦理宜蘭文化之旅,安排得獎者一天的行程參訪宜蘭各博物館,共規劃四條參訪路線,約一百多位人員參與,這項活動讓得獎者對於宜蘭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這項工作中,讓我參與從籌備到檢討整個過程中的每個環節,深入體會要如何籌辦一項大型活動,如何關注每一個小細節,同時也學習站在不同的面向去推演所有可能遇到的問題,最重要的是了解如何提高服務品質。
五、協助辦理全國大專蘭友會蘭陽週活動: 全國大專蘭友會在臺灣是很特殊的校友會組織,一群在外地讀書的大學生集合組成這樣的團體,每年在各大專院校都會舉辦「蘭陽週」活動,而近年來都以「宜蘭博物館家族」為主題。雖然,蘭陽博物館籌備處並沒有給予任何的經費補助,不過還是會受邀參與各項籌備會議,提供對於活動內容與方式的建議。
還記得讀大學時也參與過大專蘭友會的活動,如今有機會重新搭上線,甚至於在所提出的企劃案中看到以前學生的名字,那真是個特別的經驗。不過,在過程中也可以感受到蘭友會的走向已經不一樣了,其實這些蘭陽菁英應該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如能加以培育將可在許多活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六、協助辦理文物捐贈活動: 博物館的四大功能-研究、典藏、展示、教育,彼此是相輔相成互為關聯的,而文物的蒐集是重要的核心工作。雖然現代博物館的展示手法不再只是文物的展示,不過就算是運用最新穎科技的展示手法,真實的文物展示才能讓觀眾有最深刻的感動。
這一年裡參與了五結清水祈安宮王爺船、壯圍林乾源先生駁仔船文物及館藏文物整理等工作,雖然能夠做的並不多,但卻讓我有機會走進文物庫房,看看那些原先只能在書中瀏覽的珍貴文物,讓許多塵封已久的文物「重新出土」。透過文物的展示規劃,使得這些文物不再只是靜靜地放在角落裡,而是能訴說出一個個的故事。
七、參與蘭陽博物館展示規劃設計: 蘭陽博物館從提出構想到開始進行籌備工作已經許多年了,而展示規劃設計一直是眾所矚目的焦點,因為一座縣級的自然史或是綜合性博物館到底要展些什麼?在台灣是一個新經驗。博物館的展示是一件很有趣的工作,透過不斷地討論激盪將可發展出許多的創意,也讓展示的架構更具系統性。展示設計需要一定時間的醞釀發展,一項小展示的規劃時間少則數個月多則一年,更何況是一座縣級的博物館。
參與蘭陽博物館常設展示設計的討論,前前後後不知道開過多少次會議,如今暫時完成基本設計階段的工作報告書,讓展示內容更加完整也更有意義,不過考驗其實才剛開始,因為細部設計的展示手法和技巧表現會是另一項更艱鉅的挑戰。
八、進行鄉土文化田野調查活動: 能夠進行田野調查一直是我想做的事情,來到文化局之後也曾努力地找機會去實現這個夢想,總覺得這些與常民生活最接近的部分,近年來做的並不多。只可惜並沒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允許我這樣做,只能從工作相關的題材去切入進行。
這一年裡,因為邱水金老師在進行淇武蘭的考古遺址搶救所以有幾次機會能看到這些出土文物,做一些簡單的紀錄;而噶瑪蘭族復名運動的成功,讓我能夠再一次走進新社部落,感受屬於這片土地上的脈動,也認識一群噶瑪蘭族的小朋友;伴隨著我們家族成長的金六結福德廟,也因為自己有更多的公餘時間,才能進行廟會活動的觀察紀錄;來到文化局才知道五穀廟特殊的繞境活動,逼著自己起個大早跟著走一天領受最底層的生命力,還認識了阿蘭城裡兩個有趣的阿嬤;為了找尋一座老房子的名字,我和秀蘭在宜蘭舊城訪談了好幾位的耆老,才發現在這個自以為已經很熟悉的地方,卻還有許多不知道的老故事。
九、協助完成南門林園導覽手冊編輯出版: 南門林園就在光復的旁邊,一直希望這裡能成為光復的重要教學資源,只是走進去的師生卻並不多。為了帶動這樣的風潮,去年帶著孩子以此為題進行專題網頁的製作,覺得應該讓更多人認識這裡,當知道文建會有此補助案時,就認為光復應該更積極地參與社區事務,為這裡多盡一份心力。
剛開始時遇到了一些招標上的問題,學校行政人員雖經過多次的協調溝通,仍然有所質疑,不過最後還是願意承接此項的計畫,才能讓這本書有出版的機會。在過程中,多少次與文偉老師及編輯團隊討論,再加上陳進傳老師及潘寶珠老師的大力協助仔細校訂,還有許多光復老師的參與,讓我覺得能夠一起做這件有意義的事情是非常棒的機會。也因為這本書的出版,讓光復的師生和南門林園有更密切的互動關係。
十、參與籌辦2003年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有了2002年的童玩節參與經驗,好像順理成章的需要參與2003年的籌辦工作,而仰山文教基金會也有意願承接一些活動的籌畫,我就被指派成為其間的橋樑,參與規劃「童玩日報-童玩小子」的籌備事宜。
雖然最後童玩節因為SARS疫情的關係宣布停辦了,所以童玩小子的發行計畫也暫停辦理,不過能有機會再一次參與各個環節的討論,激發出許多的想像空間,相信對於往後的工作是有幫助的。
「分手快樂」是離開光復時和畢業生一起合唱的驪歌,當時的心情是複雜的,不知道是否能有再回到學校的一天。如今,經過一年的歷練,讓我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發展方向在哪裡,其實我並不後悔做了這樣的決定。感謝這一年,也祝福文化局,「分手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