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剛完成這學期第一次的導護輪值,中午連趕了五天的導護日誌,說真的,不知道寫這本導護日誌的目的是什麼?要有成果?最好還要導護輪值情形的照片?
不過,這星期讓我有機會實現每天走一萬步的目標,因為早、中午各走一趟校園,讓自己有了運動的機會,順便看看各班級的班級經營情況,也可以認識一下學校同仁。坦白說,以往常班級數更多時,反倒是有機會在校園裡走來走去的,從六忠到一誠每一班老師的名字和班級都連的起來,那時候一個年級還出現過十三班,不過現在連五年級的老師我都不一定認得。
走過校園好幾趟,發現這個校園不大一樣了,各個角落總有撿不完掃不完的垃圾,有點懷疑這些垃圾是從外星球來的,因為不是才剛掃過怎麼又有垃圾呢?而看看教室內的環境還有教室佈置,真難以想像,這樣的學習環境,教學品質會好嗎?
學習的過程中,潛在課程往往是比正式課程會有更大的影響力,「境教」在早期時強調班級教室內的情境佈置與整潔,當班級都處理的差不多時,開始發展教室外的校園環境規劃,如今仔細觀察教室內的環境,好像問題還滿大的。
今天站在一年級教室和舊教室間的空地,看到一位二年級的家長目送著孩子走進教室,眼神中所流露出的期盼與關懷,讓我再次思考著”學校存在的意義”。前些日子因為協助社造工作的關係,在社區與一位現在班上的家長有著更多互動機會,看他灰白的頭髮,忙碌於事業中,我不禁捫心自問,對於孩子的教育我是否能讓家長放心。
學校存在的目的是什麼?從整個社會的分工中,社會成員(特別是家長)對於學校的期待又是什麼?當家長積極地為台灣”拼經濟”時,我們是否認真地照顧教育他們的孩子呢?
想到這裡,感覺到導護輪值有一個很大的收穫,可以更了解這所學校的現況,也讓自己思索對於教育的想法,當然,自己要努力的應該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