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言(2005年的故事)

好久沒有上部落格寫寫自己的心情,真擔心要被除名了。忙碌,好像是自己一直尋找的藉口。 坦白說,這段日子以來的教學心情,真的有些"沮喪",好像從來沒有這麼無力過。而且這種無力並不是來自學生或是家長,而是來自已經在此生活十多年的教育環境。我難以想像曾幾何時,在這裡似乎已經看不到那份對於教育的熱情和衝勁,換來的只有多數人的無言,以及隨波逐流。 就在四年前,我也是帶五年級的學生,那年春天我們幾位同學年的老師,在大家還沒有"玩"協同教學時,(請容許我用"玩"這個字眼,因為當時真的大家都玩得很高興),我們已經開始享受其中的樂趣。我們以"中華文化"為主題的社會科教學,讓好幾位老師盡情地發揮創意,有的邀請家長前來介紹飲食文化、中醫中藥,還有老師安排了相聲影片,精采的媒體簡報,最搞笑的是請這幾位老師共同演出一齣廣播劇,師生們都玩得很高興,當時的校長雖然從未走進教學現場,不過也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發揮空間。 如今,這個教育環境,變得好像是在"玩"打地鼠遊戲一樣,哪一個要冒出頭就迫不及待地想打下去,對於想改變教學模式的人,沒有給予什麼教學支援,就算了,甚至於會讓人感覺到"充滿創意"是會被處罰的。開學以來,每週一我安排了台灣史教學,希望藉由自編補充教材,以及多媒體的運用讓學生體驗新的歷史教學方式,只是上課這幾次以來沒有一次是順利的,偌大的校園裡,竟然找不到一處可以運用資訊媒材來進行教學的空間,那些虛假的名號有意義嗎? 進出這個教育環境,在時間的轉移下,看不到前進的力量,對於我來說,似乎只能「無言」地卑微期待,給我一個「原地踏步」的機會,好嗎?

閱讀全文無言(2005年的故事)

講義氣的孩子(1993-1994年的故事)

我第一屆的學生到畢業時一共五十一位,和現在三十幾位小朋友一班的場面比起來,真不知道當時是怎麼度過的。 第一屆的學生因為年紀和我很接近,而且在那個時代學校裡很少有年輕男老師,所以學生看我就像大哥哥一般,其中有幾個孩子讓我印象深刻。我們班的風紀股長是個很「強勢」的女生,有她管秩序一切都搞定了,只是那時男、女生之間會有些對立,再加上離開師院前,師長們總是諄諄教誨要我們男生留意與女學生間的關係,所以我總不敢靠女學生太近。後來有一天這個小女生跟我說,我不懂班上女生的心理,才驚覺到這樣的距離好像太遠了一點,所以修正了自己的態度,試著摸索出該如何與女學生保持適當的距離。 這一班的班長也是很特別,他每天要從礁溪搭七點多抵達的交通車上學,而我為了進行家庭訪問也必須開半個多小時的車到礁溪。讓我印象很深的是情竇初開的這位小男生喜歡班上一位小女生,只是在那「民風保守」的時代,這種事是要低調進行的。畢業旅行我們到台北鹽寮海邊,回學校臨上車前這個孩子把我拉到一邊,說想要和這個女生合照,只是不敢開口。於是在我們的鼓勵之下,男生鼓足勇氣對女生說,女生也大方的答應了,不過為了避免尷尬,還拉了另一個女生和我留下了四個人一起合照的畫面。 另一個讓我難忘的是下學期的班長,為了培養孩子的民主風範,我一向不介入班級幹部的選舉,有些意外的是孩子們選了這位文質彬彬的男生當班長。選上時小男生就表示不想當,不過還是被我說服去試試看。寒假返校打掃時,請他整隊點名,沒想到孩子站在隊伍面前就留下淚來,把孩子帶到一旁安慰鼓勵一番,也找了一些機會私底下做心理建設,順利地陪著孩子勝任這項工作。學期過了一半之後,這個班我反而可以安心交給他了,這樣的經驗也成為鼓勵孩子向自己挑戰的榜樣。 在我的第一班裡,還有一個綽號「無尾熊」的孩子,他的課業表現並不好,剛開始也沒有什麼自信心,個子小小的,年齡好像也是最小的,很喜歡黏在高個子的同學身上,所以我就幫他取了這個綽號。沒想到這個綽號卻改變了他,孩子喜歡這個綽號,買了幾個有無尾熊的小東西,高興地跟別人介紹自己是無尾熊,當功課未完成時,提醒他可愛的無尾熊是要記得寫功課的,經過一段時間的輔導,孩子也不再依賴別人,變成一隻長大了的無尾熊。 其實,現在回想起來,這一屆孩子還有很多的「故事」,例如:如何讓愛幫別人取難聽綽號的孩子改掉這個習慣、怎麼協助害羞膽小的孩子激發出勇敢的爆發力、如何帶著低學習成就的孩子向上提升。第一屆的孩子有的已經入伍當兵了,也有的大學畢業了,還有的已經成家了,很難想像時間是過的這麼快。 從第一屆開始,我就收藏學生的檔案及自己的教學資料,當翻開一頁頁的相簿,許多的回憶就一一浮現。第一年的經驗,也成為我教學生活的成長基礎。

閱讀全文講義氣的孩子(1993-1994年的故事)

給孩子一個漫步的機會(2004年的故事)

回想起那樣的景象,還是令人感動的。 今年冬天,我到日本考察歷史建築的保存與活用,其中有一站拜訪「熊川古道」。那天下午,來自亞熱帶的我們,看到街道兩旁數十公分的積雪,踩在雪地裡的感覺是興奮的。不過,當我走到街道的盡頭,所看到的畫面,卻是更讓我震撼的。兩位三年級的小朋友,穿著高高的雨鞋,走過早己被白雪覆蓋的操場,一邊哼唱著輕快的歌,一邊踏著堅定的腳步,一個接著一個的腳印,陪伴著他們走上回家的路。我靜靜地看著他們從身旁走過,心裡想:它們好快樂、也好幸福! 其實,小時候的我,也曾經擁有過這樣的感覺。一、二年級時,我們家是在學校附近的軍民路上。每天早上,擔任小隊長的大哥哥、大姊姊,都會準時來到我們家的巷子口,召集所有住在這條巷子的小朋友們一起排路隊。剛開學時,幾個常常會遲到的,總是被大家「臭罵」一頓,幾次之後也就不大敢再遲到了。 雖然,從家裡走到學校大概只有十幾分鐘的路程,不過大家可以邊走邊聊天,心情好時還會唱唱老師所教的歌,當然布袋戲裡的劇情也常是我們討論的話題,高年級的學長姊們有時還會帶著我們到雜貨店「做壞事」-買糖果吃。那一小段的「路程」,對於小時候的我來說,總是令人充滿期待與喜悅的。還記得有一年的農忙時期,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發現田裡的農家們正忙著割稻、打榖,我一時興起,想要多看一下到底他們在忙些什麼,沒想到一看就著迷了,忘記該回家了,還勞動媽媽出來找人,當然回家之後,就被……。很可惜,這樣的童年經驗,隨著之後的幾次搬家,漸漸地距離我,越來越遠了。 回來教書之後,家裡離學校也不大遠,有好幾次我選擇起個大早走路到學校。沿路上跟幾個孩子聊聊天,談談一路上所看到的景色,還有我的童年往事。我會發現那段時光的記憶好像又回來了。 那天,我站在路口擔任導護工作,發現大部分的家長都是服務周到的,體貼地把車子開到路口或是附近,才讓孩子下車。孩子走路的距離大概只有校門口到教室這一段。看著我們的孩子,想起了日本鄉下的那兩位小朋友,還有二十多年前的自己,真的會有一股衝動,想去告訴家長,給孩子一個漫步的機會吧!讓他聽一聽屬於自然的聲音、和同學聊一聊生活上有趣的事、或者靜下來想想看屬於自己的事情,好不好?

閱讀全文給孩子一個漫步的機會(2004年的故事)

長大了的孩子(1999-2005年的故事)

坦白說,最近的心情真的有點亂,一方面因為事情很多,重要的工作都在進行,另一方面自己的事也要安排,讓我有點無法應付了。 不過,星期五的晚上,遇到了一個孩子,長大了的孩子,讓我的忙亂心情加上了一些些的喜悅。 這個孩子是第四屆的孩子,這一屆的孩子我只帶了六年級一年,主要的原因是原任導師去擔任主任,而且面對學校這個的環境我覺得有些江郎才盡了,很希望能換個環境,帶完一年想走比較容易,不過和這屆的孩子相處一年的時間,卻也讓我留下許多回憶,這個孩子就是其中一段讓我感動的回憶。 第一次看到他,是在他們五升六的育樂營活動中,為了及早和孩子建立關係,我特別前往參與,大部分的孩子會對於"陌生人"感到興趣,而這個小男生卻是酷酷的,不大愛理人,看起來有點像是班上的"頭頭",不過原班老師告訴我,他的數學很好,腦筋也很聰明。 開學之後,很快地就發現了這個孩子的不同,應該說是天才型的孩子,幾題難一點的數學他都沒問題,偶爾練一次羽球參加比賽也能得獎,領導能力也很強,只是會有一些小動作,下課時常有人會報怨他會動手打人,所以我的精神就和他常相左右。還記得有一次他的手才剛舉起來就被我看到,生氣的我就處罰了他,不過也看到了他受委屈的眼淚。 這個孩子讓我花了很多的時間在他身上,畢業前,他給我的留言,他還惦念著這件事,當時很希望他能順利地發展上去。 剛升上國一時不久,我的母親過世,記得他是第一個來安慰我的學生,之後斷斷續續的聽到他的消息,只是處在叛逆期的孩子,漸漸地聽到的是越來越不好的消息,讓我開始擔心起來。 當他國三時,我離開學校到文化局服務,反而增加了碰到他的機會,因為常常遲到的他,會在早餐店碰到抽著菸的他,師生間沒有什麼對話,或者說我也不知道該跟他說些什麼,因為畢業之後,孩子還會聽我們的話嗎? 直到距離學測大約兩個月的時間吧!我寫了三頁的信寄給他,或許這是一位老師可以做的事吧!在信中分享了我的成長經驗,以及和他們相處的感想。過了幾天,他和我聯繫上了,我鼓勵他把握時間,只要努力從任何一個時間點開始應該都來得及。之後,就很少在早餐店遇到他了。 高中放榜之後,他並沒有考上宜中,考上了宜商的綜高科,雖然有些失望,不過還是很替他高興,帶他們幾位沒考上高中的同學一起出去走走,在和他們聊天時,深深地體會到"當老師"是件快樂的事,因為或許只是一封信或一通電話,好像是可以改變些什麼的,讓我決定還是選擇教育工作。 那天晚上遇到他時,看到他燦爛的笑容,雖然個子已經比我高了,卻好像回到了童年的那個時光,告訴我他的近況,我想孩子真的長大了。

閱讀全文長大了的孩子(1999-2005年的故事)

讓光復動起來-學習步道篇(2003年的故事)

如果在校園裡能有一些空間可以讓孩子從遊戲中學習真正的「知識」,培養出孩子帶得走的「能力」,我想這所學校應該是孩子喜歡親近的地方。 記得光復的校園規劃中,曾經將學習步道納入規劃範圍,也做了一些設施,不過好像效果並不大,如果能再多加一點的創意,相信這些學習步道應不孤單。 在東側門原先有一個數理學習步道(好像是叫這個名字),我建議將側門旁原先舖上小石子的部分改為種植草皮,因為小朋友們都把石頭到處亂丟,或是塞進設施當中。另外,為了讓更多老師知道要如何利用這個地方教學,或許可以安排一次教學觀摩活動,亦或是為新進教師進行一次說明會。至於,唧水幫浦如果擔心被弄壞了,不妨配合教學活動或是在畢業前打水仗才開放使用。 校園中的植物學習步道,其實經過幾位老師的努力,已經對於校園裡的植物進行了周詳的調查研究,也製作了一些解說牌,不過若能再加上一些人文巧思,例如:對於各區植物學習步道給予命名,運用杜鵑花瓣排列出圖案等等,讓步道和領域教學結合,相信我們學校會更活潑、更有生命力。P.S.還有一點小意見,我總覺得學校裡的花好像少了一點。 學校後門三清路旁的牆邊,曾經想要營造成本土語言的學習步道,後來因為……,所以還是沒有做,每次騎腳踏車經過看到那到有點黑黑的牆,總覺得怪怪的。或許這段牆面可以做些處理,讓這裡也成為學校的特色。像是「鼓勵」各班在此進行公共服務,先清洗這段牆面,再請花點錢粉刷一次,然後舉辦個「揮毫大會」,邀請幾位書法寫得很棒的校友返校,像是謝朝清教師、王文志校長,或是曾在本校服務的師長,例如聶仲秋主任、陳貞淑老師等,選擇幾句宜蘭俗諺或是「詩說噶瑪蘭」一書中所採集的古詩,請這幾位大師在牆上揮毫,這裡就成為重要的本土語言教學場所。 此外,學校目前做的藝文走廊,這個構想很不錯,倘若從各年級教學區域的空間關係來看,不妨在各年級都規劃此項學習主題,每個年級教室外有一部分區域是美術作品展示(書法、繪畫、漫畫或是攝影),另一區域則是呈現文學作品(童詩、散文),讓這個空間成為學生在藝文創作上的努力目標。 至於公共空間,建議規劃成鄉土學習步道,運用文教團體專題展示撤展後的展板,例如:文化局常辦些展覽,展板都設計精美,撤展後可以「借到」學校繼續展示,或者「鼓勵」老師將鄉土資料轉換成展板,把展板佈置在會議室、專科教室或公共空間,除呈現知性的情懷之外,也表現出感性之美。 當然學校還有一些地方都可以規劃為學習步道,例如:禮堂旁的小操場,可以規劃成體育學習步道,二年級前的空地營造成英語學習步道,相信光復的老師都是創意無限的,應該會有不錯的idea。 學習步道的建置不只是將資料編成一本本的成果專輯,其實只要花一點點錢,讓這些空間成為師生們「流連忘返」的地方,這樣才真正是「學習步道」。

閱讀全文讓光復動起來-學習步道篇(2003年的故事)

讓光復動起來-校內體育篇(2003年的故事)

應該是幾年前的光景吧!不過那份激動,現在回想起來還是印象深刻。 那一屆的孩子現在應該讀大學了,從那一年起點燃光復籃球運動的一把火。幾個很愛打籃球的孩子,問當時一位年輕的體育老師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我們學校沒有籃球隊?」。對喔!一所這麼大的學校為什麼沒有籃球隊?師生的對話有點像是YA電影情節,不過的確曾經出現在光復的校園裡。 老師們被孩子的熱情打動了,一支籃球隊就讓孩子以「由下而上」的方式成立了。校內幾位「偶像級」的大男生就組成籃球隊,而且才練習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能夠去參加比賽。不過這次的比賽經驗是令人難過的,這群孩子在大雨下打籃球,連輸幾場,打輸了的他們只能選擇孤獨痛哭一場,看到這樣的畫面,我也不知道該安慰他們些什麼。不過這一年的努力,對於這些孩子有很大的影響,讓孩子們找到新的方向,也讓光復有機會動起來。 第二年在眾人的支持下,很意外地一支夢幻隊伍出現了,打遍了宜蘭縣內各隊無敵手,就算是遇到強隊,在全校師生主場優勢的吶喊加油聲中,也常常有反敗為勝的機會。這一屆的籃球隊還曾經打到縣外去,在這種氣氛中光復的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接觸籃球,也從經驗中學習如何「看」籃球。只可惜,那樣的光景只有一年的時間。 如果要談到建立學校的特色,從體育教學出發,以光復過去的發展為基礎,或許可以從籃球、羽球、棒球(樂樂棒球)、躲避球、足球、排球等幾項球類活動中,依各個年級的教學需要規劃課程,例如:每週兩節的體育課,其中一節選擇一項球類進行系統性教學,四上學躲避球、四下學羽球、五上學棒球、五下學足球、六上學排球、六下學籃球,另一節課則安排體適能活動、田徑活動、民俗體育、舞蹈律動或其他球類活動的循環課程,如此的課程設計是希望讓每一個光復的孩子在畢業時,都能具有相當的體育基本能力。 而學校內的體育競賽也可以配合辦理,六年級時辦三對三籃球比賽、五年級時辦棒球賽或足壘球賽、四年級辦羽球比賽,當然每一年還是需要選擇一兩項共同活動舉辦比賽,形成一種傳統,留下共同的回憶。如此的構想是希望發展光復的教學特色,達成全人的教學目標,就如同早年竹中辛校長所提出的體育教學活動構想,雖然不能讓每個孩子都具有這些項目的專門技巧,不過至少可以讓孩子「看懂」這些運動項目。是不是能參加比賽並非最重要,但讓孩子健康、快樂的學習,應該是學校需要盡力達成的目標。

閱讀全文讓光復動起來-校內體育篇(2003年的故事)

給即將單飛的孩子(2002年的故事)

看著工友叔叔在大太陽下揮汗推著割草機,淡淡的青草香輕輕地飄來,彷彿提醒著我是到了該向你們道別的時候了。時間過得好快,好像前不久才看到你們牽著爸媽的手來到這所學校,如今已經長得比老師高,像個大孩子了! 雖然說孩子長大之後,該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該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但是,心裡的那份牽掛一直放不下。往後的日子裡,有幾句話希望你能記得,也許是囉唆與撈叨,但請你放在心上,讓這幾句話陪伴著你成長。 1.好好地照顧自己,健康是很重要的,不要讓大家擔心你。 2.多站在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尊重別人、體諒別人。 3.為自己找出一條該走的路,勇敢地面對所遇到的困難。 4.成長只有一次,把握寶貴的時間,妥善安排,珍惜運用。 5.給師長和家人關心你的機會,讓彼此間的溝通一直持續。 很珍惜和你相處在一起的這些日子、這片土地以及這段回憶。未來的日子裡,如果受到了委屈,請打通電話和師長們聊一聊。高興的時候,別忘了和我們分享這份喜悅。有機會經過學校時,記得進來看一看,畢竟我們的「家」都是在這裡。祝福你!

閱讀全文給即將單飛的孩子(2002年的故事)

陪著孩子再站起來(1996-1997年的故事)

那一班的孩子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服完兵役之後,我回來接的第二屆學生也是一個「後母班」,只是剛接時的氣氛好像有些詭異,教務黃主任並沒有和我提太多事情,不過只提到可能會比較辛苦一點,幾位老師善意地「提醒我」,讓我心中多了些問號。坦白說,剛擔任教職的我,並不排斥處理「有問題」的學生,不過這樣的「甘願做」好像一直成為別人對我的刻板印象,似乎習慣於把一些「有問題」的孩子安排給我。 還記得開學的第一天,我走進教室時,班上的孩子沒有到齊,孩子們看我的眼神不怎麼友善。而我接來下的舉動,似乎嚇到了他們。我坐在桌子上自我介紹,也請孩子們介紹一下這個班,剛開始孩子們還不大敢說,但在我刻意說笑的過程中,孩子開始接受我,而我也發現孩子對於班上的評價多是負面的,自我認同的程度也不高,當看到孩子的學籍資料之後,我覺得應該有許多事情要去做。 首先,我想重新建立孩子的自信心,雙管齊下,一方面透過作文及生活週記的寫作,讓我可以更了解孩子。另一方面想些辦法讓我們班和別班不一樣,當時還有生活教育競賽,每週都會有老師評分,前幾名還有獎牌,我知道孩子很喜歡打躲避球,所以鼓勵他們只要得三張紅卡(獎勵卡),就可以「換」一場躲避球,這獎勵卡是團體或個人表現優異都能得到。沒想到,很快地班上的氣氛就不一樣,孩子的生活常規在群體壓力下逐漸建立起來,而第一場躲避球很快就可以打了,而孩子的進步出乎我的意料,不知道打了幾場躲避球。 再來就是孩子的學習問題。接班後發現孩子的學習情況不佳,在基礎科目國語和數學能力上都有問題。因此我先找出孩子的「起點行為」,調整教學內容,幾個較有問題的孩子在放學或週六留下來補救教學。同時培養孩子的讀書氣氛,教孩子如何學習每一種科目,輔導孩子訂出讀書計畫,進而重視學習這件事。雖然剛開始有些辛苦,不過一段時間後從孩子成績的進步,就能得到家長的認同。 班級的氣氛變佳後,可以開始做些想做的事情。在幾位開路老師的引導之下,我試著召開班級家長會,家長出席會議的情形都很不錯,讓我更有信心走下去。另外,我推動城鄉交流活動,因為有一位師院的同學在東澳國小服務,透過書信及錄音帶的錄製,讓兩個班的孩子有了一些互動,孩子也有機會接觸到不同的文化。還有一件很棒的事,在我安排了畢業週活動,希望讓孩子在畢業前能留下一些愉快的回憶,我們邀請幾位「專家」來學校座談,分享他們的人生經驗。此外,最勇敢的是我準備帶孩子出去鄉土實察,在當時的環境下這真的需要勇氣,只可惜因為天雨所以取消行程,不過這樣的行程規劃經驗也讓以後的我更敢做些突破,讓我的教學更活潑。 決定接這一班時,我告訴自己是在接續五年級導師所未完成的工作,畢業前我把孩子還給五年級的導師,在教室外我聽到孩子以感恩與歉疚的心情,來表達對於老師的謝意,心中所負擔的那塊大石頭終於可以放下來了。回想起這一段的教學生涯,我很感恩有機會能認識這群不一樣的孩子。

閱讀全文陪著孩子再站起來(1996-1997年的故事)

粉紅女生的主張(2003年的故事)

昨天晚上應一位學生之邀,走進宜中的音樂館,聆賞一場不一樣的音樂會。坦白說,當走進會場之後,開始覺得自己好像是來自另一個世界,感覺怪怪的。一方面可能是很難習慣來參加「宜中女生」的音樂會,在宜中校園有女學生對於我這個不算年輕的學長來說,讓粉紅色成為宜中的另一個色彩,這是在十幾年前想像不到的。另一方面,年輕人的舉止也讓我非常驚訝,大群學生擠到前幾排坐,而且高談闊論要為哪一位女生獻花、為哪一位歡呼,就好像參加偶像的演唱會一般,開放熱情的動作,雖然我是遇到開放髮禁、舞禁的第一代,不過也許真的老了,真不懂這群年輕人在想什麼。我只能選擇後面幾排的位子坐下,自己好像是從外星球回到地球上的陌生人。 不過讓我更意外的事情還在後面,第一個節目是一段舞蹈,其中一位「舞者」是我以前的學生,天啊!那個吹著口風琴,綁著辮子的小女生,現在卻能在舞台上勇敢地展現豐富的肢體語言,雖然還是有一點放不開,不過是很難和以前那個有些害羞的小女生相比。另一個學生的表演也讓我很Shock,穿著正式的洋裝帶著胡琴出場,從她自信成熟的眼神,很難聯想到那個曾經有些稚氣的小女生。能夠看到孩子的成長,伴隨著孩子成長,這些應該都是教育工作所令人著迷的地方。 在整場音樂會中,這群粉紅女生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有幾件事情也值得我們深思。第一,兩位主持人搞笑的作風雖然沒有得到最大的掌聲,甚至於還有一些男生所給的噓聲,不過她們仍熱情地表現出自己的想法,相形之下,我實在不懂為什麼會有人給她們噓聲,難道他們不知道參加音樂會應有的禮節嗎?第二,當其中一個節目結束之後,忽然很突兀地出現一句:「○○○,我愛妳!」,台上的粉紅女生做了一個讓花掉下來的動作,我不知道他們兩人的關係是如何,不過當眾表白代表著什麼呢?是一種浪漫?還是一種騷擾?亦或是不尊重? 在多元開放的社會中,或許我們不應該再保守著過去封閉嚴肅的思想,不妨把年輕人的熱情解讀為充滿朝氣與活力。但我相信無論外在環境如何改變,有些核心價值應該是不變的。就像這群粉紅女生在音樂會的最後,換上學校的制服,展現出自信與堅定,勇敢地說出自己的主張。面對急速變化的社會,教育工作者應該擁有怎樣的教育理念,如何去培育下一代,還有許多的問題在等著我們。

閱讀全文粉紅女生的主張(2003年的故事)

那段還是菜鳥的日子(1993-1994年的故事)

每次走到培英樓一樓旁時,就是現在的自然教室,就會想起自己還是菜鳥的那段日子,因為這裡「留存」著我第一年服務時的回憶。 第一年接的班是六年級,其實在暑假學校通知我時是要帶五年級,因為考量到還要去當兵,所以在開學前一天才換了過來。記得開學那天一大早,張校長和我打招呼,說到要我帶六年級時,我整個人就呆住了,因為當時的六年級是64年版的舊教材,在師院學的是改編本新教材,暑假中已做了許多準備,如今該怎麼辦?只好硬著頭皮進教室了。 學生看到我就充滿「敵意」,因為聽說他們曾被一位很兇的男老師帶過,所以討厭男老師,而且因為小朋友是一至六年級都同班沒有重新編班,彼此有著共同的「革命情感」,讓我的壓力又更大了。剛開學的一個多月,我失眠了,每天躺在床上閉上眼睛,總是無法入睡。腦海裡想著今天好像沒有和哪一位學生說過話,今天哪一節課上得不好,今天還有哪一位孩子的問題還沒有處理,這些問題如潮水般在我腦海浮現,總讓我輾轉難眠。 還好經過一段時間的「搏感情」,孩子們慢慢的可以接受我了。我和孩子之間只差十一、二歲,距離還不會太遠,下課時和孩子在操場上打球、跑步、聊天(看到現在的我好像有些難以想像),還吸引幾個別班的「大哥們」湊了過來。在光復校園裡出現這種情景,套句現在的話說是有些「另類」。不過很快地我也就成為那群「大哥們」的「好兄弟」,幾個常犯錯的學生就變成我的「談話」對象。 當年沒有「實習輔導老師」的制度,對一個菜鳥來說,沒什麼機會可以觀摩其他老師的教學,而同學年的幾位老師就成了我請益的對象,像是同在一樓的游美香老師,以及那一年的學年主任盧玉琴老師。而在隔壁班的黃素老師則是我「偷聽」的對象,沒課時我一邊改作業,一邊聽聽看老師是怎麼教的,遇到棘手的問題,黃老師更像救火隊一般拯救了我。 以前規定實習老師必須要進行教學觀摩,我的教學科目很特別是「交通安全」,因為我負責兼辦的業務其中一項就是交通安全,訪視考評時要準備資料,所以就「一兼兩顧」。我教的內容很符合當前的建設現況-「高速鐵路」,在活動中運用了投影片,那時會用投影片是有些先進的。如今,「單槍」這麼普遍,那台有時會秀逗的投影機已經不知在哪裡了。 第一年教學時,還有一個難忘的活動,那就是我們曾很勇敢地進行「協同教學」、「跨級教學」,當時我們三個剛到光復來的年輕人-周婷婷老師教四孝、蕭蕙雯老師教五信、我教六忠,我們曾進行三個班級的聯誼活動。每個星期六有一、兩節課,打破班級建制,一起上課或進行活動,學生玩的很高興,在過程中也建立情感。(好久沒有玩那時百玩不厭的「全壘打」)。 想起當菜鳥的心情,其實是充滿甜蜜回憶的,很想再找那幾位大哥們,坐在操場旁的台階上,看看雲彩、聞聞草香、聽聽那些棒球隊員的吶喊聲。

閱讀全文那段還是菜鳥的日子(1993-1994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