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班的孩子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服完兵役之後,我回來接的第二屆學生也是一個「後母班」,只是剛接時的氣氛好像有些詭異,教務黃主任並沒有和我提太多事情,不過只提到可能會比較辛苦一點,幾位老師善意地「提醒我」,讓我心中多了些問號。坦白說,剛擔任教職的我,並不排斥處理「有問題」的學生,不過這樣的「甘願做」好像一直成為別人對我的刻板印象,似乎習慣於把一些「有問題」的孩子安排給我。
還記得開學的第一天,我走進教室時,班上的孩子沒有到齊,孩子們看我的眼神不怎麼友善。而我接來下的舉動,似乎嚇到了他們。我坐在桌子上自我介紹,也請孩子們介紹一下這個班,剛開始孩子們還不大敢說,但在我刻意說笑的過程中,孩子開始接受我,而我也發現孩子對於班上的評價多是負面的,自我認同的程度也不高,當看到孩子的學籍資料之後,我覺得應該有許多事情要去做。
首先,我想重新建立孩子的自信心,雙管齊下,一方面透過作文及生活週記的寫作,讓我可以更了解孩子。另一方面想些辦法讓我們班和別班不一樣,當時還有生活教育競賽,每週都會有老師評分,前幾名還有獎牌,我知道孩子很喜歡打躲避球,所以鼓勵他們只要得三張紅卡(獎勵卡),就可以「換」一場躲避球,這獎勵卡是團體或個人表現優異都能得到。沒想到,很快地班上的氣氛就不一樣,孩子的生活常規在群體壓力下逐漸建立起來,而第一場躲避球很快就可以打了,而孩子的進步出乎我的意料,不知道打了幾場躲避球。
再來就是孩子的學習問題。接班後發現孩子的學習情況不佳,在基礎科目國語和數學能力上都有問題。因此我先找出孩子的「起點行為」,調整教學內容,幾個較有問題的孩子在放學或週六留下來補救教學。同時培養孩子的讀書氣氛,教孩子如何學習每一種科目,輔導孩子訂出讀書計畫,進而重視學習這件事。雖然剛開始有些辛苦,不過一段時間後從孩子成績的進步,就能得到家長的認同。
班級的氣氛變佳後,可以開始做些想做的事情。在幾位開路老師的引導之下,我試著召開班級家長會,家長出席會議的情形都很不錯,讓我更有信心走下去。另外,我推動城鄉交流活動,因為有一位師院的同學在東澳國小服務,透過書信及錄音帶的錄製,讓兩個班的孩子有了一些互動,孩子也有機會接觸到不同的文化。還有一件很棒的事,在我安排了畢業週活動,希望讓孩子在畢業前能留下一些愉快的回憶,我們邀請幾位「專家」來學校座談,分享他們的人生經驗。此外,最勇敢的是我準備帶孩子出去鄉土實察,在當時的環境下這真的需要勇氣,只可惜因為天雨所以取消行程,不過這樣的行程規劃經驗也讓以後的我更敢做些突破,讓我的教學更活潑。
決定接這一班時,我告訴自己是在接續五年級導師所未完成的工作,畢業前我把孩子還給五年級的導師,在教室外我聽到孩子以感恩與歉疚的心情,來表達對於老師的謝意,心中所負擔的那塊大石頭終於可以放下來了。回想起這一段的教學生涯,我很感恩有機會能認識這群不一樣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