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光復動起來-師生舞台篇(2003年的故事)

那天整理一本本的相簿,看到大四駐校實習時,在林口麗園國小帶學生表演運動會舞蹈,突然想起很多的青春往事,有一項還會讓自己的頭皮發麻,來光復的第一年有一次的週會時間,我還要上台帶全校近三千位學生帶動唱,有點難以想像吧!
學校在週會時,除了安排專題演講之外,有一次我還上台演講「教孝月」,大部分的時間就是進行團康活動。那時的我是全校最年輕的老師,記得在週會的前幾天,當時的生活輔導組組長尤贊輝老師,通知我要準備帶團康活動,雖然已經有好幾次面對全校師生報告演講的機會,不過要帶活動那可是一項考驗。
我就選了實習時,帶學生跳舞所用的一首小虎隊的歌曲,在家裡苦練了一個晚上,擔心上場時會不會忘了動作。那天我的節目是安排在最後一個,前面幾位老師-吳淑媛、吳千惠老師、余主任都帶的很好,換我上場時真的有些緊張,不過只好硬著頭皮上,可能我所帶的和前面幾位老師的風格不同,再加上我滿場跑,氣氛就熱起來,順利地完成任務,回到教室還被學生「虧」,看不出來我還會耍寶。
聽說在我當兵時的兩年,學校還辦過一些這樣的活動,不過退伍回來教書之後,大型集會中除了各班配合節慶的表演之外,就只有民族樂團或其他團體的音樂演出,感覺上學校缺少活力,師生一起同樂的機會更少了。
我相信光復的孩子應該是充滿創意和熱情的,給孩子一個舞台,鼓勵各班在校園裡進行演出活動,會讓整個學校動起來。例如:每一週選一天的一節下課時間或者中午午休時間(至少二十分鐘),在操場旁的舞台、健康中心前的藝文走廊、一年級教室三樓前的空地或是其他適合的空間,鼓勵各班到此表演。像是六愛孩子表演扯鈴、小天使班表演律動、高年級孩子的舞蹈秀、各班的班級音樂會。讓學生有表現的機會,其他的孩子也能學習如何當好一個觀眾,而這些活動也可以和「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結合,發展學校本位課程。
除此之外,光復的老師們一向都有很豐富的表演細胞,退休老師們組成的合唱團、幾位老師的四手聯彈、教師打擊樂團、樂器演奏、民歌自彈自唱,乃至於幾位歌王、歌后級的老師,都可以在這些舞台上表演。除了能讓孩子有機會看看老師們的另一面,而且也能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更重要的是能讓學校充滿活力、動起來。
我很期待在光復的校園裡能夠充滿歡笑聲、音樂聲,還有永不停歇的掌聲。

朱堯麟

在這個blog蒐集Shake老師的教學歷程, 其中的教學資源提供非營利使用, 也歡迎與Shake老師一起分享教學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