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校園裡能有一些空間可以讓孩子從遊戲中學習真正的「知識」,培養出孩子帶得走的「能力」,我想這所學校應該是孩子喜歡親近的地方。
記得光復的校園規劃中,曾經將學習步道納入規劃範圍,也做了一些設施,不過好像效果並不大,如果能再多加一點的創意,相信這些學習步道應不孤單。
在東側門原先有一個數理學習步道(好像是叫這個名字),我建議將側門旁原先舖上小石子的部分改為種植草皮,因為小朋友們都把石頭到處亂丟,或是塞進設施當中。另外,為了讓更多老師知道要如何利用這個地方教學,或許可以安排一次教學觀摩活動,亦或是為新進教師進行一次說明會。至於,唧水幫浦如果擔心被弄壞了,不妨配合教學活動或是在畢業前打水仗才開放使用。
校園中的植物學習步道,其實經過幾位老師的努力,已經對於校園裡的植物進行了周詳的調查研究,也製作了一些解說牌,不過若能再加上一些人文巧思,例如:對於各區植物學習步道給予命名,運用杜鵑花瓣排列出圖案等等,讓步道和領域教學結合,相信我們學校會更活潑、更有生命力。P.S.還有一點小意見,我總覺得學校裡的花好像少了一點。
學校後門三清路旁的牆邊,曾經想要營造成本土語言的學習步道,後來因為……,所以還是沒有做,每次騎腳踏車經過看到那到有點黑黑的牆,總覺得怪怪的。或許這段牆面可以做些處理,讓這裡也成為學校的特色。像是「鼓勵」各班在此進行公共服務,先清洗這段牆面,再請花點錢粉刷一次,然後舉辦個「揮毫大會」,邀請幾位書法寫得很棒的校友返校,像是謝朝清教師、王文志校長,或是曾在本校服務的師長,例如聶仲秋主任、陳貞淑老師等,選擇幾句宜蘭俗諺或是「詩說噶瑪蘭」一書中所採集的古詩,請這幾位大師在牆上揮毫,這裡就成為重要的本土語言教學場所。
此外,學校目前做的藝文走廊,這個構想很不錯,倘若從各年級教學區域的空間關係來看,不妨在各年級都規劃此項學習主題,每個年級教室外有一部分區域是美術作品展示(書法、繪畫、漫畫或是攝影),另一區域則是呈現文學作品(童詩、散文),讓這個空間成為學生在藝文創作上的努力目標。
至於公共空間,建議規劃成鄉土學習步道,運用文教團體專題展示撤展後的展板,例如:文化局常辦些展覽,展板都設計精美,撤展後可以「借到」學校繼續展示,或者「鼓勵」老師將鄉土資料轉換成展板,把展板佈置在會議室、專科教室或公共空間,除呈現知性的情懷之外,也表現出感性之美。
當然學校還有一些地方都可以規劃為學習步道,例如:禮堂旁的小操場,可以規劃成體育學習步道,二年級前的空地營造成英語學習步道,相信光復的老師都是創意無限的,應該會有不錯的idea。
學習步道的建置不只是將資料編成一本本的成果專輯,其實只要花一點點錢,讓這些空間成為師生們「流連忘返」的地方,這樣才真正是「學習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