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宜蘭縣內有紀念價值的空間,例如:一棟歷史建築、一個消失的地名或是一塊有歷史意義的古碑,宜蘭的文化界大老給他們一個名詞叫做「歷史空間」。
其實在光復的校園裡也有一個歷史空間,一間已經消失了四、五年的「大辦公室」。這間大辦公室就位於現在一年級教室的位置,兩層樓的建築物,窗戶是木製的,它曾見證過光復一個輝煌的時代。
這間大辦公室是在民國57年左右開始興建的,為什麼會知道是什麼時間建的?因為在辦公室的後面有一道牆,牆上的瓷磚記錄了當年捐資興學的名錄及年代,在拆辦公室之前,一直很希望能妥善地保存這面牆,不過好像沒什麼人覺得這是重要的,所以最後也就灰飛湮滅了。
至於我對於大辦公室的回憶,應該要從童年時光開始說起。讀低年級時是很怕進辦公室的,因為小朋友做錯事情才會進辦公室。到了中年級時,常常幫老師跑腿拿東西,所以有機會走進這裡,不過還是覺得氣氛怪怪的。六年級要畢業時,因為當時還沒有禮堂,所以是在這裡舉行畢業典禮,為了騰出場地,畢業典禮前還要幫忙把老師的桌椅搬到外面來。
回來光復服務之後,這個大辦公室就有許多回憶了。第一年時,我是六年忠班的導師就坐在前門口的第一個,前面第一排則是校長及處室主任,六個年級前面有三排、後面也有三排,科任及行政人員則在最後面,座位的後方則是一個個櫃子。每一學年總會搬搬位子,改改運氣,在拆除前我的位子經過幾年的改變已經排到最後一排了。
記得以前每次教師朝會(那時每天開朝會),站起來報告時,看到都是「人」,對於一個菜鳥來說是很恐怖的。在辦公室裡經常是人聲鼎沸、笑聲不斷的,已經退休的吳淑媛老師會公佈最新的校園笑話,例如:誰在「脫口罩」、誰迷糊到忘了太太還沒上車就開車了……等等。辦公室也是個我們的共同消費合作社,水果、饅頭、青菜、豬肉、服飾,甚至於中藥材、南北貨,在辦公室都可以買得到,因為熱心的老師會幫大家聯絡訂貨,大家登記一下,桌上就會有一包包的東西,除了省得要溜班外出買東西之外,還可以買到「俗夠大碗」的東西。在辦公室的後方還有一間廚房,常常有老師大顯身手,煮綠豆湯、魚丸湯、炒米粉,在沒有營養午餐的年代,這真是一大享受。
這間辦公室就像是光復老師們的心靈故鄉,教學遇到挫折時,在這裡可以分享心情;遇到學生個案難以輔導時,來這裡同仁們會毫無保留地傳承經驗;921地震時,這裡是互報平安、平靜心靈的地方,雖然辦公室很舊但卻能得到力量。
當學校開始改建之後,大辦公室也拆了,變得沒有可以歸屬的地方,只能留在班級,老師間的距離越來越遠。改建完成後,雖然有一間級、科任辦公室,但是去的人少之又少,從幾張佈滿灰塵的桌子可以想見,就像是一個閒置空間。
屬於這個歷史空間的許多回憶,似乎也只能留在曾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們心中。